ARC 展评|庄辉:通往现代与世界的“自学之路”
文 | 张营营
❝庄辉的‘自学之路’是一条从乡间去往城市、从人民美术到当代艺术、从现实主义到自由主义、从国内到国际的路径,也是他从探索人文社会到思索什么是人、什么是艺术,并逐步实现自我转变的路径。在这条路上,他通过影像语言进行‘外交’,同时深度参与了命运。❞
庄辉在北京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展览“自学之路”,的确是一条清晰的路径,它展示了艺术家从出生到今天与其创作相关的一系列有效信息和数据。展览空间中,庄辉当初自学绘画的经历记录、美术样稿、大量的照片、展览文献和录像,就像一条证据链,表明了一个人从工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的原因和方式,也证明了庄辉的艺术是身体力行“走天下”的结果。
在物质和信息匮乏的年代,即便是一些片面的信息和图像,也可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想象,甚至成为一种观念启蒙。庄辉的身份背景有一点非常特殊:虽然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长于西北小镇玉门,但严格来说,他并不是社会底层的一员,他的艺术内容正代表了他的阶层——八十年代拥有“铁饭碗”的工人阶级,向上能接触到最时髦的知识,向下能触摸到流行的生产技术。因此,庄辉属于基层,而非底层。或许是由于对身体长久以来不设限的过分自由,在庄辉六十岁时,身体向他发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反击”,发出了人生需要停顿及反思的告诫,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对“自学之路”的回望。年龄和阅历,是一个人在思想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体现为对社会和情感的深切体会、对生命周到的认知和对复杂关系的领悟。
从其个人经历来看,庄辉的“自学之路”是一条从乡间去往城市、从人民美术到当代艺术、从现实主义到自由主义、从国内到国际的路径,也是他从探索人文社会到思索什么是人、什么是艺术,并逐步实现自我转变的路径。在这条路上,他通过影像语言进行“外交”,同时深度参与了命运。展览中,他几乎将外交公寓这一空间所蕴含的历史从容地纳入了展览的社会历史背景、自身的艺术创作背景和过往展览文献的文化场景中,让“自学之路”铺就了一个时代的影像空间。沿着这条时空线索,我们可以追溯至千禧年后“人类世-全球化”的丰富而充满能量的艺术世界,它浩瀚而动荡,激活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和艺术家的思想及行动。这从展览展出的2000年第五届里昂双年展“共享异国情调”的开幕现场影像中可以看出端倪:某种程度上,双年展是一种“外交形式在艺术上的体现”,或者说“外交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双年展开启于那个时代,庄辉也属于参与国际双年展的第一代艺术家。
没有任何私人空间比“外交公寓”更能显露历史交流的细节——在此我们看到,小个体与大历史的细节勾连是如何被文化和艺术衔接,或者说,艺术是如何被历史包裹着,从而让它在特定语境中变得文化浓度更高、更有效或更有普遍意义和影响力。艺术和历史的关系,就好比葡萄酒和木桶的关系,对于葡萄酒来说,木桶是特殊的,它保证了葡萄酒的风味和魅力,而对于外来的船只或海员来说,木桶就不那么特殊了。这是“外交公寓”的空间属性,它从不冲撞或鲁莽地插足历史的下一时刻,而是随历史后撤,收集与现代体验有关的艺术交流信息,让它们在重现的展览语境中重拾对人、艺术和历史的充足信心,而不为艺术的“过时”感到忧虑。
展览中展出的一张早期西方当代艺术的文献照片显示,在西方音乐演奏厅中,一位西装革履的法国青年钢琴家在完成他音乐表演时,他的两只手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创作,只好把脚也搬上钢琴键。这个动作有些滑稽,然而他却很投入。对“过时”艺术行动的展示与批判,能凸显出一种当下的核心需求,对于庄辉来说,再次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就是抵抗“过时”的最后法器:“如果能有八十岁的生命,那么我就再奋斗二十年,看能不能再带来一些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