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 展评|何迟:故人游踪同飞尘
文 | 杨天歌
北京城如一张大饼摊开,人们四散在相距甚远的各个地方。想去参观何迟的“故居”,通行本就不易;何迟搬了那么多次家,从最西边的古城到最东边的顺义,想必对此不乏知悉。但他一点也不体恤观众,反倒额外为参观设置了另一重门槛:观展仅限外籍人士(那么打个擦边球,跟外籍人士一起,也能蹭着看)。这就像在城里办点事儿,比如办个临时居住证,还要牵扯起无数个部门,三番五次地折腾。回个故居而已,还要额外搞点外交关系,是不是不混出个人样、认识点洋人,就不足以衣锦还乡了?
但生活在北京就是这样,处处难为人,且行且珍惜。多少年下来,这儿将成为很多人名义上的故居,尽管那么多的人从来也没有属于过这里。
建国门的外交公寓,档次要远高于何迟在他的抒情打油诗中罗列的北京各地出租屋“故居”。但是,公寓不是永居——恐怕这片土地上就没什么永居——只能是客旅匆匆的临时居住地及其遗留下的部分痕迹。何迟花了几周,像手术医生清理伤口,恢复的就是这些痕迹。他这次的创作不难描述,无非是拿着旋转的抛光滚轮,选择性地把墙皮一层层磨下来,并任由粉尘飞满房间。
在想象中,公寓里工作中的何迟应该是穿着工服、戴着呼吸过滤器,小心翼翼打磨墙面的考古工作者。这样,他才能层层剥离房屋四壁的墙漆,让历史暴露在眼前:乏味的租户,墙刷得惨白;有情趣的人,一面粉红,一面涂绿;还有的颜色不容易形容,是介于白色和黄色之间、还有些光滑质感的颜色,有种儿时教室的质感——我们姑且揣测这一期的租户挺爱学习。这些臆想由来无端,因为空荡的房间没有任何前人的气息。我们循着经由何迟打磨揭露的墙色,胡乱追寻旧客的生活痕迹。那是因为,我们对房子本身并无任何兴趣,是那里生活过的人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漂泊命运,让人感到有几分体己。
何迟在每面墙面打磨的痕迹边缘,凹凸蜿蜒,就像土地和地形的边缘。这些地图,是象征着故居之人的故土吗?只是,这些“地图”是如此任意,甚至未加设计,它们并不能指向任何确切的区域。不过让我们因此而满足吧:频繁离开故居的人,它们只能归属于模糊未定的土地。看那些满屋遗留的粉尘,它们随风迁徙,恰是这些无根之人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