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身的体验完成一次转换

文 | 彭晓阳


艺术家刘展个展《阳台》,现在外交公寓12号空间展览。作为专注于对代表性艺术家个案展示和研究的学术空间,我们编选了有关《阳台》及刘展(UNMASK小组)重要作品展评,从不同艺术线索讨论其“作为艺术家我又确实想要把自身的体验完成一次转换”。

阳台 | 语境的关联与转换

现实中,历史戏剧性的轮回一方面强调了生成《阳台》这一展览观念的上下文关系,同时也容易使艺术家在呈现转换上的巧妙和高明被忽略。

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展览线索和标准是以建国门外外交公寓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它的公寓形态为条件,但更强调这种特定语境的呈现所需要的艺术转换。

刘展作品“借助空间阳台获取诸多来自远方的声音,力图还原一个荒诞的历史情境”。艺术家认为“阳台既是一个现实的空间,也是一个时代的隐语”。

刘展把“外交公寓”这一特定场域的文脉以60个晶体管收音机组成的锅型卫星接收天线和8个分布在12号各个房间的喇叭作为艺术转换后的语言呈现。观众进入到展览空间听到的是德胜牌收音机分别播放着60个不同短波频道的节目,60个声音被混合后通过功放传输到房间各角落的喇叭。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地艺术开始,“在地性”(site-specific)作为一种呈现方式被多场域运用。但在地性包含的不仅仅是物理、自然条件的融合和表达,而更多的是对特殊场域广泛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族、社会背景的艺术关联与转换。

也正是这种语境的转换使艺术的呈现走出了美术馆和画廊空间,从而为呈现寻找到了更具创造性的机会。

同时机会主义者一样也抓到了机会,他们认为特殊场域的呈现更容易“达成”实现,更容易吸引眼球。甚至认为可以从某类特定场域的呈现中归纳出普遍的意义。

殊不知,在地性的核心是“特定”而非“种类”,所有种类性归纳出的标准都会导致一种定制设计,无论这种归纳的种类是厂房、田野,还是公寓住宅,餐厅酒店,甚至厕所、厨房。

刘展的《阳台》恰恰是完全针对“外交公寓12号”这个场域的语境呈现了他的观念,70年代的社会禁锢和与之对应的当时“外交公寓”里资讯相对畅通,在其院中至今还伫立着的巨大卫星天线和仍旧存在的资讯获取的内外有别。正是这些内容的特定,才使刘展的作品有条件通过艺术转换实现了“在地性”。

所有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考验艺术家最后呈现出来的艺术转换力和想象力。

ALL RIGHTS RESERVED @DRC 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