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FOLK |《1976/2020》“外交公寓12号空间”潜意识的探索与呈现


受布罗代尔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梁琛在建筑与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出空间催眠的工作方法:尝试对于建筑设计场地和空间进行长时段和多时段观察:维度包括城市形成、街区形成、建筑形成、物质形成、日常行为等,进行在其纵向、时间轴的无限性探讨,找寻线索;而后以空间介入的设计方法深入到场地以及整个时空当中。

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于197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是新中国第一片独享外交待遇的,为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各新闻机构及其人员提供办公、住宅用房的国际化社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许多“非主流”现代艺术家们在此办展。时隔多年,“外交公寓12号”创始人彭晓阳受友人之托,在此举办的《冯国栋作品回顾展》(2016)标志着该艺术空间的正式诞生。

作为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外交公寓12号空间”旨在通过艺术家在空间内的非公开性作品及档案资料的呈现,发现艺术家个体审美系统的建立过程。除此之外,空间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区别于大部分艺术机构。正由于此,空间主理人彭晓阳邀请梁琛,希望他能通过“空间催眠”的工作方法,唤醒“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潜意识,释放其潜藏的多重信息,并与之对话。

在深入调研建筑历史后,梁琛选取了北京同时期建成的其他三栋建筑:北京饭店改造(1974)、许家务大队新村住宅(1976)、天坛东里南区高层壁板住宅(1977),将每户的平面图在外交公寓12号的展览空间地面上等比还原,嵌套并置,以此作为时间切片,展示出改革开放前期,不同类型居住空间的尺度与特性;而从不同楼层的相同户型借来的物品作为展厅陈设,构成一组空间切片,呈现出随着社会发展,当代住宅空间的多样化使用。

展览分为展厅与文献区两个部分。空间催眠所释放出来的潜意识信息:建筑的历史和现状,及空间陈设物品原位存在于文献区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当中;展厅则是策展人从中选取特定角度进行空间介入的物质化呈现。二者清晰地展示出空间催眠与空间介入的工作内容与相互关系。

1976年的北京住宅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梁琛选取的三栋建筑及展览空间本身都出自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之手。那时,距离1994年国家建设部批准的首家私营建筑设计机构“左肖思建筑师事务所”的成立还有整整18年。现下流行的商品房、经济试用房尚未出现,更广为人知的是生产队、家属楼等福利制“分房”。房屋格局也与现在有很大差异。与目前常见的“几室几厅”不同,当时客厅尚未作为“厅”的概念从“室”中分离出来,住宅被统称为“x室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无论是1977年恢复高考,还是1978年改革开放,都对中国发展历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几乎同时,中国迎来建国后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外事活动愈发频繁,驻华人员数量增加,为驻华使馆外交官员居住而修建的建国门外交公寓可谓应“需”而生。

外交公寓承载当时设计师对于外国居住空间想象的同时,仍然有很强的时代印记。从功能来看,外交公寓几乎是当年唯一有“客厅”概念的住宅。但是其平面布局仍未脱离当时主流的入口小方厅组织交通的形式。所以住宅大门正对厨房,客厅和次卧分立方厅两侧。公寓户型分为三室户和四室户两种,即现在的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

同样为满足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而兴建的还有北京饭店新楼。然而当时北京饭店新楼作为体现我国自主科技实力的工程建设,可称得上是全国性的大协作。

当时北京建院各设计室先后提出方案共计31个,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这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共二十余个省市,几百个工厂为该工程生产新材料及新设备。其中使用的22种大理石来自上海、杭州、黄石、贵阳、北京等多个大理石厂;浮法玻璃、门厅花格模玻璃、压花玻璃分别来自洛阳、大连、株洲玻璃厂;马赛克由唐山、海城、北京等多地陶瓷厂生产;餐厅中桂林新貌壁画则来自景德镇陶瓷厂生产的一百多种颜色的马赛克;休息厅柱子上贴的花釉面砖由历史悠久的彭州陶瓷厂烧制。

在项目总结报告中提到的“使用、施工、设计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三结合’的设计方法”也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行业特征。从户型平面上看,小方厅再次出现,成为单间及套间组织交通的空间。

与上述主要满足外交活动人员居住需求的建筑不同,天坛东路高层板壁式住宅是北京市统建的一般职工住宅。其独特之处在于该项目的实验性:根据当时的研究分析,板壁住宅最高可建11层,该项目则是国内第一次试点建造。每户建筑面积为54.4平方米,居住面积27.85平方米。户型分别为一室,二室,三室,同样没有客厅的概念。当时的平面规划中尚未出现停车场,而是配备锅炉房与自行车房。

该高层的电梯设计和使用也较为独特。为保证建筑外形完整,避免电梯井突出建筑顶部,电梯不上顶层。且一至四层采用楼梯作为竖向交通,五层以上方可使用电梯。即电梯服务楼层仅为5至10层。

如果将目光从城市移动到农村,当时最为常见的组织非“生产大队”莫属。许家务大队新村住宅距离北京市区约80公里,属于当时的新农村规划社员住宅。生产队作为一个组织类型早在1987年就被村民委员会取代,而建筑却凝固着时间的记忆一直保留至今。

大队有4个生产队,283户,1300多人,耕地面积2035亩,规划住宅平均每人一间房,约14平方米。生产队最大的特色来自总平面,大队配置包括粮库,卫生所,供销社,新华书店,自来水站,拖拉机站,农机修配站,展览室,俱乐部,学校,敬老院,猪场,俨然一个体系完整的小社会。功能配置完整齐全,甚至胜过当今大多数现代居住社区。

等比还原,轻盈介入

四十余年后,北京饭店新楼的浅灰色水泥、许家务大队新村住宅墙壁的红砖、天坛东路高层板壁式住宅的深灰色混凝土化作粉末,由外至内被策展人并置在展厅当中,还原各自起居室的实际尺度。以展厅地面为图底,粉末为墙线的方式绘制平面图,轻盈地界定空间。三种颜色的粉末仿佛从外交公寓地面上的水磨石中析出的不同成分,使得展厅的呈现类似一个考古现场,暗示空间的历史性。观众不自觉沿着“墙壁” 游走,获得在不同尺度空间中活动的直接感受。

卧室中,梁琛使用另外四种材料——玻璃、木屑、水泥和铁屑来还原四种床的尺寸。最内层是单人床尺度,即一个人睡觉所需要的最小空间,后来随着住宅的商品化,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人们对于睡眠有更加奢侈的要求,床的尺寸也逐渐增加,包括queen size,甚至是king size。

卧室内不同尺寸床的并置与客厅中不同尺度居室并置的设计方法相同,只是一虚一实,分别代表在平面中限定空间的两种方式。并且都是以1:1的比例给观众带来尺度对比的直观感受。这也是策展人对于建筑展览的态度:“只是展出模型和图纸的传统建筑展览其实在当代艺术中统称为文献展。而平面图,包括模型的比例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不友好。建筑师对于空间的驾驭有一定优势。如果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和具体的空间相结合,一定能够带来更加直观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建国门外外交公寓12—82

在外交公寓落成至今的44年中,由其开启的多种类型集体居住向以商品房为主的个体居住的过渡基本完成。与之相对应的是住宅空间的使用随着社会结构越发复杂而变得多样。展厅内来自不同楼层同一户型的摆件则试图阐释当下住宅空间的多种使用状态。居住,租赁,公寓配套服务,个体经营,集团分部,展览展示等不同功能构成纵向的空间切片。

相较于其他独立的艺术机构,“外交公寓12号空间”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公寓为载体的单元化空间,与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展厅所在的大楼共计16层,意味着16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空间容器。而外交公寓多样化的服务群体则意味着跨文化,跨地域的使用场景和人群。所以策展人梁琛在展览构思之初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敲开每层对应位置房屋的大门,向每一户借用一件物品放在展厅中,作为空间切片的呈现方式。

目前,始于2020年初的疫情还在肆虐,就在展览进行的此时此刻,仍有许多人外出受限,城市公共活动锐减,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隔着层层熔喷布。在各家各户房门紧闭的当下,借用物品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比布展更深一层的含义。封闭的个体以展览为契机,以空间为载体,以物品为语言形成无声的对话。

“外交公寓12号空间”入口处的信号控制台与海报来自某新闻网驻华办公室。由于其工作的媒体属性,成为本次借活动中最配合的机构。而海报上的“eye on China”在当下可谓意味深长。除去有形的物体之外,新闻工作室出借的还有电视信号,被客厅中的电视接收,构成实体之外的另一种借用。

客厅中央一个包裹着塑料布的沙发来自为出租而重新装修的某层单元,没有任何使用痕迹暗示着该单元目前的闲置状态。沙发上面的三本书来自某层的出版社,抱枕来自栖身在另一层的经销商。卧室中的台灯,窗帘均来自各层租户的善意相借。椅子则来自为整个片区服务的二层工程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住户都愿意配合,于是梁琛转化思路,从“废弃物”中寻找具有空间标志意义的物品,“借”到展厅中来。透明文件夹内的名片和某户的开工证明由于有地址信息而被选中,收为展品。客厅阳台上的破损小玩具则是他以修复完好作为交换条件,得以被安置在空间当中。卧室内窗户玻璃上粘贴的老照片是总布胡同在历史中的样子,窗外正对的街道就是东总布胡同。凝固的历史与实时变换的当下,二者并置的状态直接点明展览主题:1976/2020。

入口方厅处的袋子和衣架、卫生间的洁具、及厨房中的菜单则来自北京饭店。酒店似的布置使得展厅呈现出一种与日常居住生活的距离感。时刻提醒观众只是空间过客,身处催眠之中,此非真实生活。

整个空间内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一方分别出现在客厅,卧室与浴室的水磨石。水磨石是由不同类型的骨料混合、凝结而成。展厅内的水磨石来自呈现时间切片所使用的各类建筑材料粉末,混凝行为本身则回应为表达空间切片而将竖向的16层单元压缩至展厅内的设计方式。从物质和行为两个层面阐释策展概念。

展览将于2021年2月结束,借来的将被归还,地上的粉末将化为第四方水磨石回到梁琛身边。整个空间将恢复到原本的样子,仿佛大梦初醒,了无痕迹。然而正如催眠会对人类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产生影响,“空间催眠”所唤醒的时空记忆,使之与周边环境建立起来的联系,将以更加隐秘而长远的方式影响着“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未来。

点此查看原文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DRC NO.12